子貢贖人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拒絕了國家的補償。 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 向國家領取補償金,不會損傷到你的品行;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
子貢有一次贖了一個在外國淪為奴隸的魯國人,回來后拒絕了國家賠償給他的贖金。 孔子說:“端木賜(子貢的名字),你這樣做就不對了。 你開了一個壞的先例,從今以后,魯國人就不肯再替淪為奴隸的本國同胞贖身了。
子貢有一次贖了一個在外國淪為奴隸的魯國人,回來后拒絕了 國家賠償 給他的贖金。 孔子說:“端木賜(子貢的名字),你這樣做就不對了。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端木賜)在國外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后拒絕收下酬金。 孔子知道后說:“子貢做錯了。 從今以后,魯國人將不會從別國贖回奴仆了。
子貢贖人的故事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于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貢贖魯人于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
- 子貢贖人原文及翻譯_詩歌鑒賞
- 子貢贖人
- 關于子貢贖人的故事介紹
- 從“子貢贖人”看商人的行善之道_文化_騰訊網
- 子貢贖人
子貢用自己的錢做了一件好事,本應該被樹為道德典范,夫子為何反而要批評他?子貢的錯誤在于把原本人人都能達到的道德標準超拔到了大多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這樣使很多人對贖人望而卻步。違反常情、悖逆人情的道德是世上最邪惡的東西。
子貢贖人 蔡禮旭老師 孔夫子非常有智慧,他能洞徹一切事情所能產生的影響。有一次,子貢到其他的國家去做生意。魯國有一則法律,只要在其他的國土上看到魯國人被賣去當奴婢、做苦力,可以用錢把他贖回來,國家會發獎金給你,這是鼓勵大眾愛護自己的國人,主動解救國人。
反道德的道德高標——子貢贖人 來自 維普網 喜歡 0 閱讀量: 577 作者: 張遠山 展開 摘要: 魯國的法律規定,如果魯國人在外國淪為奴隸,有人出錢把他們贖出來,可以到國庫中報銷贖金.子貢有一次贖了一個在外同淪為奴隸的魯國人,回來后拒絕了
子貢贖人 原文: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于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貢贖魯人于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 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譯文: 春秋時期,魯國有一個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其他國家遇見魯國人淪為奴隸
與子貢“贖人辭金”的行為不同,被孔子大加贊賞的子路做了好事接受報酬的行為,則是從另外一個層面印證了“義”、“利”平衡的規則對社會行為導向的影響。 子路同為孔子的高徒(七十二名得意門生之一),論道德水準應該也不在子貢之下。
子貢贖人原文及翻譯 子貢贖人原文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金于府。子貢贖魯人于諸侯而讓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夫圣人之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施于百姓,非獨適己之行
出處《子貢贖人》,出自《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篇》。原文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于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貢贖魯人于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
子貢是圣人孔子的得意門生之一,是后世所稱的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子貢贖人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子貢贖人的故事子貢是孔子門下的學生,善于辯論,且有政治頭腦,外交辭令信手拈來,曾任魯國、衛國的國相,不僅如此子貢還是一個商人,在曹國與魯國之間進行貿易,是
從“子貢贖人”看商人的行善之道 但是這件事傳到了孔子耳朵里,孔子的反應出乎大家的意料。他非但沒有表揚子貢,反而把他叫到自己跟前說
子貢在外發現了一個淪為奴隸發魯國人,把他贖了回來,回國后卻沒去找政府報銷。孔子卻說:“端木賜,這是你的過失。從今往后,魯國人就不肯再替淪為奴隸的同胞贖身了。”我去報銷吧,那么我的品行人們會質疑;不報銷吧,那么以后就沒有人會去贖人了。